7月8日,由历史所承担、陈同滨研究员担任课题负责人的集团科技创新基金课题《“一带一路”文明大系研究》顺利通过结题验收,体现了本集团在学术研究层面对国家“一带一路”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作用。受疫情影响,课题采用远程验收形式,由陈同滨研究员在中国建设科技集团16层会议室主会场进行汇报,验收专家远程评审。
本课题验收会由集团科技质量部李宏主任主持,孙英总裁列席参加,验收专家组由7位专家组成: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主任委员、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名誉教授郭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姜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岩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王力军。院公司科技质量部相关领导及课题组其他成员参加了本次验收会。
课题历时2年半,旨在采用文化遗产的理论、而非传统史学研究的角度,解读和研究“丝绸之路”所承载的人类历史上文明与文化交流活动及其意义。课题以丝路沿线的不可移动文物为物证主体,基于2005-2014年间的申遗实践与缺憾,首卷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例,展开文化遗产理论下的丝路探索性研究;后设5种主要遗存类型、各自成卷,重新对中国境内为主的丝路沿线遗产进行分类梳理与研究;各卷由主题论述与遗址点系列介绍2部分组成,其中前者特邀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撰写,后者由历史所项目组成员完成。最终成果包含总论篇、城址篇、交通篇、生产篇、宗教篇(上)、宗教篇(下)、墓葬篇7卷,涉及十余个国家、两百余处遗产点,共40.1万字,2000余幅图片。课题成果圆满完成任务书的要求,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该项目成果可从历史佐证的角度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多元文化振兴以及丝路沿线各地区文化与经济交流带来积极作用,具有实际的应用前景,可持续发挥出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倡导文化遗产的研究角度,亦可促进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