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万里茶道路线示意图
图2:万里茶道中国段主要遗产要素类型
图3:申报预备名单文本 图4:国家文物局公布文件
近日,国家文物局向鄂、闽、赣、湘、豫、晋、冀、蒙八省(区)文物局复函,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中-蒙-俄万里茶道”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的茶叶贸易线路,属世界范围茶叶贸易路线的北线,是继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这一文化线路遗产位于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南方茶产区路段、内陆集散转运路段和蒙古高原外销路段,包含茶园、村落、古道、码头、工厂、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院、宅院等一系列丰富的功能类型遗产要素。万里茶道反映了在公元17 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全球性茶贸易盛期,中国农业社会中的系统性近代化变革。区别于单一生产主题的茶园类遗产和其它反映初级商贸形态的贸易线路遗产,万里茶道的系列构成要素整体展现了近代化、全球化、全流程的茶贸易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所是由八省文物局联合确认的“万里茶道”申遗技术主持单位。自2016年起,历史所与各地管理和专业机构共同开展了系统性的前期资源调查与遗产点遴选,分赴八省调查各类遗产点百余处。历史所工作组根据系列申报遗产及大型文化线路遗产的技术特征,经过系统的价值研究、对比分析及多轮技术论证,初步构建了万里茶道遗产的整体价值体系、要素构成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编制完成《万里茶道(中国段)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本》,目前仍正在逐步开展各层级的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工作。
“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是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文化举措,复兴万里茶道对中、蒙、俄的文化交往、商贸往来和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近代全球化商贸主题类遗产在中国文化遗产体系中具有稀缺性,对各遗产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复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万里茶道”是中国首例由多个省份自发联合开展系统申遗工作的项目,该遗产的研究和申报是认知中华文化与社会发展轨迹、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万里茶道的要素构成复杂、管理机制多元、活态发展特征显著,遗产辨析和保护管理需要不断突破既有文物保护体系的经验,具有技术发展和创新潜力。此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标志着万里茶道的研究和申报工作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