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建筑设计院科技委建筑遗产专业分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系列讲座”第三讲在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李水城教授带来了题为《世界体系下的边际效应:中国西北与欧亚草原的族群迁徙与文化交互》的精彩讲座。
李水城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有新石器时代考古、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农业起源、盐业考古、冶金史和环境考古等。此次讲座基于他对世界考古学研究成果的长期积累,以及他对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到青铜时代进行的考古学研究。
讲座第一部分以“国际视角下的中国考古学”为题,简要回顾了今年6月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东亚考古学会第七届国际学术会议”的学术热点。主要内容涉及了青藏高原的考古发现(如史前时期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模式,前佛教时期跨喜马拉雅地区的葬俗、熔融术及贸易兴起);植物考古学的新进展(如粟、黍的起源和传播,汉阳陵、西藏阿里地区发现的茶叶遗迹);海上丝绸之路(以东南亚为中心的航海贸易史)等。上述热点皆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密切相关。
讲座第二部分以《现代世界体系: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起源》和《世界体系:500年还是5000年?》两本书作为引子探讨世界体系的形成。随后以一系列的考古研究成果,历数了距今6000年至距今2000年间欧亚草原东部与中国西北地区(含西域)的气候变化、人种迁徙、聚落布局、墓葬葬式、金属冶炼、陶器器形及纹样、农业与畜牧业的生发与传播,以及相关的交流、交融现象和传播、迁徙路线,等。讲座内容纵横开阖,驰骋于广袤的欧亚草原与中国西北地区。李水城教授最后指出,西南西伯利亚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文化交互初现于公元前3千纪前后,早期文化交互进程缓慢,公元前2千纪开始互动进程加快。这种互动形成的重要成果是一条东西方之间文化互动的通道,姑且可称之为“前丝绸之路”,它极大地促进了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进程,也为丝绸之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学术讲座内容吸引了在京从事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规划、城市规划、景观设计、文物管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的工作者及在校学生的极大兴趣,并引发了大家就世界体系、城址、红铜和青铜、彩陶和压印、畜牧业和农业、小河墓地棺木、彩陶起源、葬式、半地穴居址等相关考古研究知识的求索请教。
讲座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科研基地主任陈同滨研究员主持,她结合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中的实际问题,强调了欧亚草原研究的重要性,提出遗产研究应当关注不同生业方式与多元文化价值,希望藉此次讲座拓宽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从业者的国际视野,加深对丝绸之路遗产价值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