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大图切换 首页 > - > - 首页大图切换

元上都遗址 2012年列入[2015-09-18]

1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文件

   

项目类型:世界文化遗产提名文件

编制时间:2009年11月~2011年1月

 

 

“元上都遗址”是13~14世纪亚洲北方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百年碰撞与融合中形成的具有文化融合典范价值的草原都城遗址,位于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曾是蒙元帝国的第一座都城(1263~1273)与陪都“夏都”(1274~1368)。它由遗存占地2287公顷的城市遗址遗迹和墓葬群组成,并拥有175853公顷的辽阔而富蒙古高原特色的地理景观与纯正的蒙古族敖包祭祀传统。

 

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好的遗址。它作为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印证、记载和见证了13?14世纪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强悍、骁勇、快速的马背(游牧)民族对文化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地区进行军事征服与文化吸纳和皈依的过程;以及在这一大背景下,马背民族出于传统、情感、习俗和上层统治集团政治的需要,对自身文明的信念坚持和对故乡的维系。由此产生的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高度兼容并蓄的“二元”城市模式,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融合典范,在世界文明发展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也是一种特殊政体与社会架构兴起与覆灭全过程的唯一完整见证。作为忽必烈的龙兴之地、蒙元帝国百年风云的权力中心之一,在此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宗教、文化、军事等历史事件,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范围产生过显著的影响。多种语言的、丰富的文献史料与遗址保存的完整性,使其具有久远和广博的考古研究潜力与魅力,对当代乃至今后的人类文明与文化进程仍具有启示与发现的意义。

 

该提名文件的难点在于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研究,在此过程中项目组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探索:首先,在深化蒙元史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遗产价值研究;其次,对相关的世界遗产进行了广泛的对比分析,特别是与蒙古的“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及其包含的“哈剌和林遗址”进行了重点的特征对比分析。第三,从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价值观和城市文化的含义进行价值认定。

 

 

 

2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

    

项目类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

编制时间:2009年11月~2011年1月

 

该规划是针对“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编制的保护管理规划。该规划在遗产价值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元上都遗址的遗产构成。同时对元上都遗址的遗产保护管理现状进行详细评估,对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策划,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1)遗产价值的“重塑”;(2)遗产保护区划和管理规定的扩展和深化;(3)整体策划遗产的展示结构,充分诠释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此外,该规划不仅对考古遗址制定了全面的保护、管理、监测、利用等诸多方面措施,还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祭祀活动等)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在我国现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尚属首例。

    该规划于2010年依法审批后,作为元上都遗址保护和管理的法规和技术文件,成为遗产管理者有效的管理工具。同时,规划成果为中国的考古遗址类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案例参考和技术支撑,并为大遗址保护规划或考古遗址类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与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借鉴。